寒食节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,比端午节还要早358年。
作为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,冬至往后数105天,就是寒食节。
它是古人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,与清明节日期相近。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后,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天,并沿用至今。
寒食节的由来
传说一:重耳负介子推
《史记》记载,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伴随左右,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,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,让其得以存活。
后来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。到了要分封功臣的时候,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,选择归隐山林。
晋文公重耳为迫使其出来相见下令放火烧山,但介子推宁死不从,背着自己母亲往山林深处走去,最后不幸被烧死。
介休绵山
因此,后来那座山便叫作介山,又名绵山,那个地方便叫作介休,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。
介子推逝去之后,重耳感念忠臣之志,便下令介子推逝世那天禁烧烟火,只吃寒食,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。
传说二: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
据《周礼》记载,每当仲春季节,气候干燥,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,而且春雷也易引起山火。
于是,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,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,这便是“禁火”。
到了清明,又要重新钻木取火,谓之“改火”。
在禁火与改火期间,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,以冷食方式度日。
林区防火宣传栏和条幅。
无论哪种说法,禁火都是寒食节的一个重要习俗。
古代的寒食节就放假
寒食节在春秋时期确立以来,历经了几朝几代。
在魏晋时期得以推广,三国时期又遭到魏武帝曹操的废除。
三国归晋之后,其习俗才重新恢复,但时间上进行了缩短,变成了三天。
晋朝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典故推而广之,使得寒食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。
唐朝时期,朝廷法定寒食、清明放假。
唐玄宗顺应民意,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墓编入《开元礼》中,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。
规定“寒食通清明,每逢寒食,放假三日”。后来还延长到四天、七天。
寒食节吃冷食
北方人在寒食节会准备馓子、面燕;南方人则吃青团、艾粑粑。
下面这些冷食你吃过吗?
青团
一种用草头汁来做成的绿色糕团,再包裹进豆沙馅儿、莲蓉,或者现在流行的蛋黄肉松,不甜不腻,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。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这样描述:“青糕、青团,捣青草为汁,和粉作粉团,色如碧玉。”
清明果
清明果用艾草揉合面粉而成,成饺子状或圆球状。清明果的馅也是很讲究的,制作精细,有腊肉伴香菇的,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,还有其他各类美味的搭配,颇受人们喜爱。
寒食粥
寒食粥,也就是节日前将粥煮好,以备节日时食用,自然就成了寒食。寒食粥品类繁多,较常食用的有桃花粥、大麦粥、杏酪等。
子推燕(寒燕)
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食品是“寒燕”,又叫“子推燕”,要在寒食节前一天制成。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,当时的“子推燕”用面与枣一同捏成,以柳条串起来,插在门楣上,用来纪念介子推。如今,捏寒燕仍是晋陕蒙的传统。
馓子
以糯米粉或是面粉搓成细绳,挽曲如环,入油锅炸成金黄色,香酥无比,为南北之通食。
寒食节融入清明节
唐朝之后,寒食节逐渐式微。
宋元时期,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,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,并融汇了寒食节禁烟火、吃冷食等习俗内容。
虽在当下寒食节鲜有人知,但人们约定俗成,不在清明节当日祭祖,而选在其前一两日扫墓,这也是寒食节习俗的痕迹。
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。
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,寒食也滋养了清明。
时至今日,寒食节已经渐渐融入清明节,人们也不会再在寒食节这一天只吃冷食。然而,千年前对祖先的追思与今人怀念故去亲朋的心情,却毫无差别。
来源:新甘肃客户端